“双减”再成两会高频词 热话题有新焦点

发布日期:2024-03-01 10:26    点击次数:53

  南都讯 两会进行时,教育成热点。

  1月14日,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。与往届相比,今年政协委员们的发言,更加聚焦教育和医疗卫生两大民生领域。

  而南都记者观察发现,随着“双减”政策自2021年实施以来,广州作为全国试点城市,对“双减”的重点关注延伸到近几年广州市两会上。

  今年亦不例外。作为近年来全国上下普遍关心的议题,“双减”在广州市两会的讨论热度未减,多位代表委员以多元化视角,深究“双减”过程中的新问题,提出针对性强的新建议。

  在“双减”大背景下,如何构建教育良好生态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、健康成长?看看代表委员们怎么说!

  “双减”后的空间拿什么补位,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

  “为了更好地实现‘双减’政策的目的,政府应该从教育行政部门有效监管和合理配置公平的教育资源、学校与教师的评价机制、家长观念的转变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等方面着手,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,真正实现从心理到身体的减负。”今年广州市两会上,广州市政协委员、司法部全国青少年普法讲师团讲师谭国戬带来了提案《关于中小学生从心理到身体并行减负的提案》。

  他表示,“双减”政策下,中小学生心理和身体的负担仍然相对较重,这主要是源于教育行政部门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,对“双减”政策宣传不到位;学校方面过分看重学生成绩,追求以“升学率”“优秀率”等为标准的社会评价;减负措施与教师评价标准存在冲突,导致教师实施减负政策的积极性不高;家长对“双减”政策存在理解偏差,对孩子的培养方向没有清晰的认知,盲目随大流;校外培训机构以隐蔽的方式继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,师资力量名不副实,耽误中小学生的时间。

  “‘双减’后的空间拿什么补位,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。”广州市政协委员、民盟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、民盟广州市委会常委、国信教育集团总裁、总校长迟云平带来了《关于为“双减”做加法,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提案》。

  迟云平指出,“双减”政策的出台,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、多元发展。科普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、创新能力和高阶思维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更好地开展高质量学习。然而,当前科普的价值没有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充分重视,科普的意义被低估。

  据调研,开展科普资源进校园活动助力“双减”的学校仅占71.9%,组织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的学校仅占48.04%;家长意愿不够积极,家长方面认为愿意让子女参加科普教育的仅56.95%;科普教育商业化程度不足,学生中仅32.07%参加过校外培训机构组织的科普课程或科普活动。

  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存在一定的挑战

  在今年广州市两会上,有政协委员也关注到,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,是“双减”向纵深突破的一大着力点。为有效缓解“双减”背景下的家长新焦虑,确保家庭教育“不缺位”,搭建家校新桥梁,无疑是重要环节之一。

  “广州一直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,然而也存在一定的挑战。”广州市政协委员、广州市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也指出,不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转变不大,科学育儿方法尚需提升;部分学校家校沟通不畅,校社联动不足;区域社会资源不均衡,社会协同育人开展起来有难度。

  其中,由于广州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,社会协同育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。尤其在部分农村地区,家校社协同育人更难以落实。此外,由于专职从事家校社协同工作的人员数量短缺,也不利于家校社协作。

  迟云平在《关于提升社区在开展家庭教育中的功能的提案》中提到,社区作为家庭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,却也是影响当下家庭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。提升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效能,是各地落实“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”的重要突破口。

  “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的不足,极大影响着社区家庭教育的供给质量与实施效果,社区普遍面临着家庭教育本领恐慌的窘境。”迟云平告诉南都记者,事实上,绝大多数的社区都蕴含着开展家庭教育服务的潜在资源,但是这些资源散落在各处,亟须社区进行整合。同时,很多社区的家庭教育活动,要么只是一味说教,要么就是过度娱乐化,缺乏主题,活动与活动之间没有关联性,难以起到前后衔接、共同助力的作用。

  健全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,切勿过分强调智育而忽略德育

  毫无疑问,“双减”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,需要多方协同、通力合作,才能确保各项举措切实落地。

  “为促进教师教育资源均衡、完善学校硬件设施、传承优秀校风传统,建议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。”谭国戬建议,各地政府要努力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,帮助新优质学校成长让课堂教学更加优质。同时深化“小升初”“中考”“高考”等招生改革,使各个阶段的招生更加公平、科学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,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。

  健全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,科学合理地分析监测结果,切勿过分强调智育而忽略德育。政府应减少或淡化学校之间的竞争关系,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给各个学校,避免学校之间形成不良竞争。另外,还需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力度,对于学校“打擦边球”对学生进行隐蔽学科培训辅导的行为应严格规制,出台相应的惩罚措施以杜绝任何敷衍之举。

  “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,实现课堂教学‘减负、提质、增效’三统一。确立正确的减负观,明确减负担并不意味着减质量,推动‘双减’政策落细落实。”迟云平建议,要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科普,多措并举推动“双减”背景下的科普教育良性发展。比如,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,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,努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种子,引导孩子们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;合理协调时间,让科普活动与校内科学课程、基础教育与高校教育无缝衔接,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,引领科学教育发展。

  制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,探索选拔培养长效机制。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,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,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才。试点建设科技高中,加强大学与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。

  强化数字教育建设,推行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

  针对家庭教育,多位政协委员也建言献策。

  胡国胜建议,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,制定《广州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意见》《广州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方案》等指导性文件,统筹开展相应工作。强化对教育资源薄弱城区的工作帮扶,建立集团化办学、学校骨干教师对口帮扶的政策支持,提升广州市农村及薄弱地区家校社育人环境改善。

  强化数字教育建设,推行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。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,深入宣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政策举措、实际成效和典型案例。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调研,尤其重视教育薄弱学校的网络环境、智慧校园等建设。学校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建设,不断拓展网上家长学校服务功能,面向广大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网络公益课程,促进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共育共享共建。

  谭国戬也希望,明确家庭、学校在育人方面的责任,加强家校社沟通,推进协同“育人共同体”的建设,教育部门可以与妇联等部门合作。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,为家长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,帮助他们树立科学育儿观念,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,形成减负共识。

  迟云平则建议,社区应承担“情况发现者、资源整合者、品牌策划者、个案管理者”的四大角色。社区应与上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、社工机构、心理咨询机构等建立协作关系,以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。这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,形成协同效应。建议充分利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立家长学校等服务站点,为家庭教育提供基础条件。

  社区与相关机构建立协作机制,以个案管理的方式介入干预。社区应注重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,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吸引广泛参与,形成全民关注和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。家庭、学校和社会要形成“三位一体”协同育人新格局,需要转变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观念,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。



上一篇:辽宁多家城商行股权寻买家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正在推进    下一篇:东方园林连续4年错报年报收罚单 近4年亏95亿负债率89%亟待脱困